5月8日,2019年广东首场省水产养殖防灾减灾科技下乡活动在我市举办,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我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保驾护航。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等参加活动。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质发展部署,推动我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具体举措,加快发展绿色水产养殖,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活动邀请了珠江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的专家,以及省市县鱼病防治和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种苗、饲料、药物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现场宣传防灾减灾技术、科普养殖专业知识,为渔民群众提供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向养殖户发放水产药物。广东海洋大学教授现场授课,让渔民群众和养殖企业进一步掌握病害防治、健康养殖和安全用药等方面的技术,了解水产养殖防灾减灾有效措施,减少生产损失,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了解,我省是渔业大省,也是水产养殖大省。2018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838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692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82.6%。水产养殖在全省渔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市水产养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建设有通过认证的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遍布全市重点养殖区域的21个病害测报点,对20多个主要养殖品种进行病害监测,确保对虾、石斑鱼、金鲳鱼、罗非鱼等大宗水产养殖品种的种苗质量。
高庆营指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特别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渔业技术推广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强化突发性疫情的处置,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防止疫病随苗种传播,切实提高我省水产养殖防灾减灾能力,努力实现无重大疫病暴发流行,切实保障广大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为南粤大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