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为主起草的《疫情风险评估五色地图管理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此次浙江省在“精密智控”战疫情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标准从风险评估的评估参数、评估方法、地图标识、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规范,为各行政区域动态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精准推动复工复产提供依据。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工作,率先性推出“五色法”,对各县(市、区)新冠肺炎疫情予以科学评估和风险评估,为防控决策提供了依据。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标准化智库)和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快速响应,从标准立项、组建起草组,调研起草、征求意见、研讨、审评、公示等阶段到正式发布,高质高效的完成了标准的制定工作。
一、标准的基本框架
《疫情风险评估五色地图管理规范》省级地方标准主要分为总则、风险评估、地图标识、管理要求四个章节,其中风险评估主是包括评估参数和评估方法。见下图。
二、标准的主要内容
疫情风险评估首先应遵循几项准则:
一是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应按照我国突发性事件和传染病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风险等级评估准则并根据疫情情况适时调整;二是评估基于的数据真实可靠。应确保风险评估的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三是地图展示应简洁直观。疫情风险地图应采用五种色彩,对应风险等级进行标注;四是风险评估应动态调整。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评估指标及权重。
疫情风险评估的参数和方法应科学合理:
应根据行政区域内的疫情重点地区人员流入情况、输入病例数量、本地原发病例数量、传染病平均潜伏期内(按不同疾病特性予以约定,新冠肺炎可为7天)该区域新增病例数和聚集性疫情发生情况等相关内容设定参数,应包括评估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
评估正向指标包括确诊病例总数、本地病例占比、聚集疫情发生情况三类参数,应分别设置特定权重(新冠肺炎可分别设权重为50%、30%和 20%);评估反向指标以连续周期(可为3日、5日、7日)内无新增确诊病例数为权重设定(新冠肺炎可设定3日为减去正向指标总分的5%,7日为10%)。
其中参数Ⅰ确诊病例总数分数为α:设定评估前一日最高确诊病例总数的县(市、区)为满分,按比例计算其它县(市、区)确诊病例总数的分值。(以此项参数满分为50分为例,评估前一日X县域确诊病例总数为10例,全省最高,则赋满分为50分;Y县域确诊总数为8例,则分值为40分)
参数Ⅱ为本地病例数占比分值β:设定评估前一日本地病例占当地确诊病例总数比例最高的县(市、区)为满分,按比例计算其它县(市、区)本地病例占比的分值。(以此项参数满分为30分为例,评估前一日X县域本地病例占当地确诊病例数比例为20%,全省最高,则赋满分为30分。Y县域比例为10%,则赋分15分)。
参数Ⅲ为聚集疫情分值γ:设定聚集疫情起数(A)与发生的病例总数(B)权重,宜各为50%;家庭性聚集疫情起数(A1)权重,宜为30%;非家庭性聚集疫情起数(A2)权重,宜为70%;家庭性聚集病例(B1),宜为50%;非家庭性聚集疫情病例(B2),宜为占 50%,见式(1)。以县(市、区)域内聚集疫情分值最高的为满分,按比例计算其它县(市、区)聚集疫情的分值。
式(1):
γ=(0.5*A1+0.5*B1)*0.3+(0.5*A2+0.5*B2)*0.7
(以此项参数满分为20分为例,评估前一日X县域聚集疫情分值为省域内最高,则赋满分20分;Y县域聚集疫情分值为X县的70%,则赋分14分)。
风险评估总分即正向指标总分减去反向指标,正向指标总分等于确诊病例总数、本地病例数占比、聚集疫情分值三个参数之和。反向指标计算是以当前正向指标总分为基数,按一定周期内的没有病例数对应的权值进行减法操作。
疫情风险地图标识应简洁直观:
(以总分100分为例)根据管控需要对疫情风险区域按五级风险分级,90分以上高风险,地图标识对应红色;60分-90分为较高风险,地图标识对应橙色;20分-60分为中风险,地图标识对应黄色;10分-20分为较低风险,地图标识对应蓝色;10分以下为低风险,地图标识对应绿色。
疫情风险地图管理应公开透明,数据实时更新:
疫情风险地图应动态实时更新数据,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应根据风险等级动态确定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应建立人口综合库、法人综合库、电子证照库、信用信息库、地理信息库等基础数据库;应对数据进行动态管理,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比对,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应建立突发情况应急处理预案。
通过科学算法提高治理精度,依托统一标准提高治理效率,是制定标准的意义所在。标准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标准发布将有效推进浙江省域治理现代化,同时为浙江乃至全国科学防控疫情、推进复工复产提供标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