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能源之星在美国举行了例行年会。年会中就提高抽检频次和缩短测试时间、简化测试内容达成共识。但相关具体举措仍在讨论中,包括缩短光通维持率的测试时间和取消已经过时和不合理的要求。
据参加能源之星年会的美国励测检测技术发展总监王洋博士介绍,能源之星认为目前投放到市场上的LED照明产品数量急剧攀升,同时产品的市场寿命已经缩短到一年左右,之前制定的6个月的抽检时间显然相对过长,特别是测试样品已经投放到市场的情况下。
美国能源署重申,抽检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市场规范,提高SSL产品质量。目前能源之星依然坚持采取市场随机抽样的方式,由批准认证的CB(认证机构)组织生产商在制定的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测试。为保证抽样有代表性和统计意义,抽样数量按市场上产品总数的一定比例而定。
当前能源之星执行的抽检规范是2014年8月28日推出的Lamp1.1,与实行了刚好一年的Lamp1.0相比,改动不算太大(具体改动细节请自行下载查阅PDF文档)。能源之星在对278个测试产品的抽检过程中,LED灯泡在3000-6000小时内没有通过流明维持率测试和灯管、灯具的流明转换效率(luminousefficacy)、显色指数(CRI)指标差距在5%以上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其实抽检测试结果并不是和产品原来通过认证时的参数相比较,抽检测试实际上是放宽要求的。
虽然工业界和美国能源署达成共识在不影响测试结果有效性的同时缩短测试时间,简化测试内容。但相关举措仍在讨论中,包括缩短流明维持率测试的时间,以及取消哪些过时的不合理要求。美国能源署认为修正抽检测试规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部分内容牵涉IESNA等相关组织的标准制定,至今依然未给出具体的时间表。
上述提及的过时和不合理要求包括,色温角度分布均匀性测试要求高,在测试方向性灯的大角度参数时,受测试设备的限制导致测试重复性差;启辉时间测试不再适用于SSL产品本身的特点,抽检结果显示极高的通过率;目前市场已被低CCF的电子启辉器所占领,CCF参数的测试也就失去原来的意义了;对区间流明密度(zonallumendensity)的限制太大,以至于无法发挥SSL的特点来满足用户在局部照明等特定应用上的需求等等。
此外,这次年会还讨论了能源之星在规范和定义方面新的动态。比如,关于LED引擎定义里光学元件的要求,多方意见认为现行定义并不能适应新出现的产品设计要求。能源署将和相关各方讨论,进行适当修正。面对流明转换效率的普遍提高,即将出台的新标准也需要跟上工业界的步伐。大热的灯具智能联网功能也可能会囊括在“Lamp2.0”的要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