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第一天,欧盟开始征收国际航班碳排放费。如此强势的“碳税”,让“碳排放”从一个抽象的环保概念转变为关乎企业切身利益的实质性问题。诸多信号显示,国内强制性碳减排政策呼之欲出。眼下,不少碳咨询机构以及排放权交易所意识到了未来碳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抢点布局。
2011年11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方案提出,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根据方案,“十二五”期间的温室气体排放指标被分配到各省、区、市,要求各地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除了国内政府制定的碳减排政策之外,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也呼声渐隆。2011年12月2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关于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费(即航空“碳税”)的政策将如期实施。也就是说,从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境内飞行的航空公司其碳排放量都将受限,超出部分必须掏钱购买,否则将被禁止在欧盟境内飞行。中国共有33家航空公司在征收名单之内,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初步测算,开征第一年,进出欧盟的中国航空公司将因此增加总成本8亿人民币,并且这一数字会逐年递增至2020年的30亿,此间9年累计支出约176亿元。
无独有偶,中国出口企业与航空企业一样也面临着低碳的考验。法国去年推出的“新环保法案”规定,自今年7月起,凡法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包括从中国或其它国家进口的产品都必须贴上含有碳信息,揭露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的碳标签。
而除了法国之外,英国、日本、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也在国内推广使用碳标签,鼓励本国公司在商品包装上详细标注产品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碳足迹。
“在法国、日本等国家,商品一旦摆在超市的货架上,都必须要有碳标签,如果没有,就会失去市场准入的资格。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钱国强认为,从长远来看,碳标签的真正实施,会对整个产品制造与供应链形成巨大压力,将迫使国内出口型企业进行碳排放管理。
事实上,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但在国际上,“碳市”早已成熟。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碳市场发展迅速,交易量从1998年的190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将近87亿吨,全球碳市场交易额高达1440亿美元,而同期石油交易市场是6000亿。
“以目前这样每年翻一番的发展速度,要不了几年,碳市场将取代石油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在2011年12月21日召开的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第一次全员会议上,深圳嘉德瑞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明满怀信心。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2011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举措,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级正式文件中提出建立中国国内碳市场,表明碳交易市场建设已经进入政府工作程序。
“这是根据国际市场的形势来判断的。国内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快速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和碳资产开发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建立对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满足自身发展的一个迫切需求。”嘉德瑞首席运营官邢朝云称。
制定标准、提供咨询、开办培训班、撰写碳市场报告……越来越多的碳咨询机构、排放权交易所开始为即将到来的“中国碳市”抢点布局。
(摘自于深圳商报《“碳税”来了,深圳准备好了吗?》)